纽约,曼哈顿——初秋的晨光透过哥大Butler图书馆的拱形玻璃窗,洒在费若秋的侧脸上,这位27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刚结束清晨的训练,身着哥伦比亚大学校徽的运动服,手边是一本摊开的《国际关系理论》,在满是书本和笔记本电脑的桌前,他看起来与任何一名常春藤学子无异,但若细看,会发现他左手指关节的厚茧,以及交谈时不经意挺直的脊背——那是长达18年击剑生涯刻入肌肉的记忆。
从巴黎法兰西岛大区的专业训练中心,到纽约曼哈顿的学术殿堂,费若秋的转型堪称体育界的“非典型路径”,在刚刚落幕的东京奥运会上,他代表中国击剑队出战男子花剑个人赛,闯入八强后憾负最终金牌得主,然而赛后,他未如外界预期般回归法国俱乐部备战新赛季,而是悄然飞抵纽约,以全职学生的身份踏入哥大校园,攻读国际公共事务硕士,这一选择背后,是一场关于体育、教育与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辨。
“剑道上的哲学,最终要指向更广阔的世界”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上海徐汇区少体校,9岁时因身高臂长被教练选中,从此与花剑结缘,16岁独自赴法加入职业俱乐部,21岁入选国家队,他的成长轨迹符合一名顶尖运动员的标准模板,但鲜为人知的是,在巴黎训练期间,他坚持每晚自学人文社科课程,甚至通过在线课程修完了巴黎政治学院的部分学分。“击剑不仅是胜负游戏,”他解释道,“它关乎距离感、时机判断和心理博弈,这些技巧背后是更深层的逻辑——如何通过观察对手的微表情预判动作?这其实与社会学中的‘非语言沟通’理论相通。”

2022年,他在训练中遭遇腕部韧带撕裂,被迫休赛半年,这段低谷期成了转折点:“我重新阅读了大学时感兴趣的阿伦特和桑德尔,开始思考体育如何与公共议题结合,体育外交能否缓解地缘政治紧张?难民运动员的权益如何保障?”这些追问促使他申请哥大,并凭借击剑生涯中积累的跨文化经验(如参与国际击剑联合会青年项目)打动了招生官。
从奥运赛场到研讨课堂:撕裂与重建
哥大的学业强度远超预期,每周,他需完成数百页文献阅读、参与小组辩论,还要适应全英文学术写作,他坚持每日两小时击剑训练,在哥大击剑俱乐部担任助教。“时间管理成了最大挑战,”他坦言,“第一次提交论文前,我写了整整三稿仍觉吃力,差点通宵重写,但教授说‘你的体育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实践’,这句话点醒了我。”
他将击剑战术中的“适应性策略”融入学习:面对复杂理论时,联想比赛中的实时决策;撰写政策分析时,借用赛前数据建模的思维,这种跨界融合甚至反哺了他的击剑理解。“过去我认为进攻就是抢占先机,但现在会思考其伦理维度——是否所有‘有效击中’都代表公正?这就像国际关系中‘程序正义’与结果的关系。”
体育与学术:一场双向赋能
费若秋的案例折射出运动员生涯规划的新趋势,哥大体育系主任Dr. Elena Martinez指出:“传统体教结合多聚焦退役转型,但费若秋展示了竞技巅峰期与学术追求并行的可能性,他的经历对年轻运动员有启示意义——体育技能与学术能力并非割裂,而是可迁移的通用素养。”数据显示,美国NCAA体系中约40%学生运动员攻读硕博学位,但职业运动员在职求学仍属少数,费若秋的尝试,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新范本。

他的日常已成校园一景:清晨6点至8点训练,上午听课,下午泡图书馆,傍晚指导俱乐部学员,有学生调侃他是“时间折叠者”,他却笑称:“击剑教我最重要的一课是‘专注当下’——无论是比赛中的一剑,还是课堂上的一个论点,都需要全情投入。”这种状态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的“运动员-哲人”理想,而费若秋的现代版本更添实用主义色彩:“我希望未来能参与体育政策制定,比如推动青少年体育的素质教育整合。”
跨文化身份:寻找第三种可能
长达十年的旅法经历,使费若秋对文化差异有敏锐感知,他提到一个细节:在法国,击剑被视为“身体的象棋”,强调战术优雅;而在中国,更侧重“快准狠”的实效性。“哥大的多元环境让我跳出二元对立,比如探讨体育产业全球化时,我会比较中、法、美三国的培养模式差异。”这种视角也体现在他的学术选择上——他的硕士课题聚焦“体育非政府组织在南北合作中的角色”,试图以击剑为案例,分析如何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教育。
尽管身负“运动员学生”的双重身份,他拒绝被标签化:“我不是要证明运动员能读书,而是想探索一种更完整的生活方式,体育赋予我纪律性,学术训练我系统性思考,二者共同指向一个目标:理解并改善我们所处的世界。”这番话令人想起他在奥运赛场上的风格:不追求炫技,但每次出击都精准冷静。
未来之剑:指向公共价值
当被问及是否彻底告别职业赛场,费若秋未置可否:“击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但不会是我的全部,如果未来有机会,我仍愿代表国家参赛,但现在更想深耕体育与公共事务的交叉领域。”他近期参与了哥大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合作项目,研究如何利用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。“体育不仅是奖牌榜上的数字,更是促进社会包容的工具,一场社区击剑赛可能让移民子女找到归属感——这种价值不亚于奥运金牌。”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书包赶往训练馆,窗外,哈德逊河上波光粼粼,如同剑尖划过的弧光,他的哥大求学路,恰似一场漫长的击剑对决:与时间博弈,与惯性抗争,在进退之间寻找平衡,而这条少有人走的路,或许正悄然重新定义体育与教育的边界——当剑客执起书本,他所追寻的,已不仅是个人胜负,而是更广阔意义上的人文理想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